国企改革要讲点常识和逻辑
中企天津报道 www.zqtjnews.com.cn 时间:2022-06-20 22:22:50点击:
经济学者刘胜军日前表示,看这次《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》,我们还是不太清楚中央到底想往哪里走。在市场化、国际化、法制化和加强党的领导之间,在公平竞争和央企垄断之间,有些矛盾。我们总体的感觉是方向还不够清楚。国有企业改革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,如果政治信号不清楚,下面也不敢盲目地去推动改革。所以现在从全国来看,都处于一种观望的态度。比如国有资产流失,政府要告诉大家,什么样的事情才不算国有资产流失,要提供负面清单,大家才能放手去做。不然会有政治风险,很难操作。国企改革的着力点,第一是打破垄断。只要有竞争,压力出来了,就会改革。竞争会有两个结果:一是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一样有效率,二是国有企业的市场会越来越小。通过IPO市场的机制,未来不光是国企集团整体上市,国家还要有一个明确的退出方案。当整个集团都上市之后,国有股的比重可以慢慢分散,分散到社保基金、国有控股公司等地方。没有人能把它全买下来,因为太大了,但肯定会出现股权分散的情况,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。这有助于解决公司治理、员工持股等问题。刘胜军认为:只有更多的讨论,才能让大家对方向更清楚。方向搞清楚了,才能推得动。不然大家总是在这种摇摆和模糊当中,国企改革可能会浪费掉又一次的机遇。特别重要的是,要回到问题的本源,不是讨论淡马锡模式,而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国企?在什么范围和程度内需要?员工持股怎么搞、国有资产怎么定价等都是技术性问题,不把原则性问题解决掉,只解决技术性问题,我觉得改革是很困难的。
【主持者言】毛泽东说过,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。改革也是如此。上世纪70年代末,中国为什么要开始改革开放?因为经济太糟糕了,混不下去了,“穷则思变”。后来到90年代,为何又提出要转向市场经济?因为计划经济在“竞赛”中已被证明是“输家”,邓小平当时甚至连折中主义的“鸟笼经济”也给否决了。而国企为什么要改革?当然是因为效率太低。然而到了今天,却有一些官方学者言之凿凿地称其实国企的效率比民企要高,全然忘记了当初改革的初衷:果真如此,国企又何需改革呢?送些用刘胜军先生的话来说具有“方向性”的认识问题之所以出现反复,也是有原因的,那就是:通过前期的改革,后来国企的日子好过些了,于是原本就并不赞同市场经济的一些人开始借机“回潮”,开始表示“不服”了。再拿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来说,如果国企的效率真的高于民企,那还需要什么“混合”?就算要“混合”,也应该是让国企“混”进民企去帮助后者提高效率才对。或许是意识到了这其中的确存在某种“逻辑”关联,最新改革文件的起草者还真的提出了“国企进入民企”的主张,大概是以此来求得说法上的平衡:否则若单边地只让民企“混”进国企,岂非有“私有化”之嫌?刘先生主张“要回到问题的本源”,认为要先搞清楚“我们为什么需要国企,在什么范围和程度内需要”,然后才有可能搞定诸如员工持股怎么搞、国有资产怎么定价等“技术性问题”。这原本是个常识,但现在看来也果然成了问题。又比如关于“执政基础”的定位,其实也存在悖论:既然国企是“执政基础”,你怎么可以让那些民企“混”进来呢?应该保持它“全资国有”的纯洁性才对啊。诸如此类,不一而足。“讲政治”怎么说都可以,但若是“讲经济”,总还是要遵循一些起码的常识和逻辑吧?不把这些方向性的、具有本源性质的前提搞清楚,眼睛只盯着一些“技术性问题”,如此或会真的如刘先生所警告的——已经搞了三十多年的国企改革,可能会浪费掉又一次的机遇。